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工作 > 人才规划

三亚市中长期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7-03-23 信息来源:

三亚市中长期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发展规划

中共三亚市委宣传部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海南省中长期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三亚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我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序言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扎实开展各项人才工作,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积极加强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全市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宣传思想文化人才数量进一步增长,人才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优秀青年人才不断涌现,为我市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但是,与三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我市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建设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匮乏;人才机制缺少活力;才流动渠道不通畅等等。

未来十年,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三亚加快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关键期。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是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城市软实力、实现三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高度,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规划,改革创新,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提升三亚宣传思想文化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开创充满活力、人才辈出的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工作新局面。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按照“服务发展、优化环境、以用为本、内生为主、外引为辅”的指导方针,以宣传思想文化人才整体队伍建设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引进、积聚和使用为龙头,以人才工作的理念和机制创新为重点,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紧紧围绕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为推进三亚国际海滨旅游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和改进党对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工作的领导,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努力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来。

——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和新型的人才评价观,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拘一格选人才。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使各类人才作用充分发挥、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管理制度和政策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结构更加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更加优越,培养造就一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市宣传思想文化人才竞争力,使三亚成为省内宣传思想文化人才的集聚地和创意人才高地

具体目标:

——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到2020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从业人员达到6000人,增长50%左右。配齐配强镇党委宣传委员、镇(区)宣传干事和镇(区)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每个镇(区)文化中心配备1-2名宣传文化专职工作人员,加强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

――人才素质明显提高。各类宣传思想文化人才的思想素质、文化水平、业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到2020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人才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达到15%;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达到60%;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1:2:3。

――人才结构更加优化。人才结构与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结构基本适应,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更加合理,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比例逐步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进一步扩大。

――人才工作机制更加完善。适应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深化改革的需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使用、评价激励、人才联系服务等各项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

五、主要任务

(一)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勤政廉政、创新务实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树立正确的政绩导向和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重要部门和重要岗位领导干部的选拔配备和管理监督,特别是要选好配好一把手。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尤其是按照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要求,加强干部英语、经济和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干部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综合素质。加大干部岗位交流、基层锻炼力度,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和党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年轻干部,形成年轻干部健康成长、优秀干部加快成长的工作局面。

(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学术水平和理论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理论骨干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构建分层分类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深化实施和完善专业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扶持高层次人才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和举办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努力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学风严谨细致、创新意识较强的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稳定和壮大基础学科人才队伍,加强与三亚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急需学科、重点学科、交叉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和紧缺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加强高素质理论宣讲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培养中青年理论骨干。善于发挥离退休优秀人才的作用,继续开设“天涯讲坛”、创办学术刊物等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和理论宣传教育平台,培育发展一批能够承载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展的公益服务社会组织,推动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到2020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达到600多人,高级社科专业人才比例占全市社科人才队伍10%以上。

(三)加强新闻宣传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新闻传播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新闻宣传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宣传文化系统中新闻宣传人才资源从现在的3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到2020年达到500人左右。深入实施“三项教育”活动,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术教育培训,对从业人员从严管理,建立完善资格准入退出机制。加大名主持人、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播音员等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培养复合型、专家型编辑记者和媒体评论、财经宣传报道等人才。以采编、管理、技术、营销等人才为重点,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重视民族、宗教、人权等专项外宣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对中青年骨干的培养锻炼,有计划安排中青年业务骨干到基层和重要岗位锻炼;积极探索与国内知名高校、传媒集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定期选派中青年骨干走出去学习培训,增长才干。深入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我市各部门新闻发言人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新闻素养和新闻舆论意识,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加强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专业艺术水平和文化创新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品德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高素质文化艺术人才队伍。适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求,探索建立吸引和集聚优秀文化艺术人才的政策机制。切实加强文学创作、文艺编导、营销策划、文博等急需人才的培养,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不断提升我市文化艺术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积极发展壮大基层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培养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加强三亚本土文化艺术人才培训,积极引进一批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文学艺术家。注重中小学艺术教育,夯实文艺人才培养基础。积极鼓励、扶持海棠·秀、火凤凰、三亚千古情、三亚艺术团、美丽之冠、海南民族歌舞团等演艺和艺术院团的发展。实施青年文艺人才工程计划,到2020年力争培养出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优秀青年文艺人才。

(五)加强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升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建设一支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企业管理、媒体经营、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等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引进国际会展、高端演艺、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动漫游戏、游艇产业、邮轮产业、国际赛事等专业人才。着眼于增强培育文化企业市场主体活力,依托国内知名企业、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大对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国有文化企业负责人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批优秀的文化职业经理人研究制定国有文化企业领导人才培养管理意见,把管理型、业务型、经营型人才配备到文化产业部门领导岗位。完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激励机制,积极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搭建平台,在项目资助、财税政策、创业扶持、政策咨询、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

(六)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人才开发体系。加快培养与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充分利用教育培训资源和机构,加大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人为本,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大力招揽、吸引各类人才,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人才的聚集地。建立健全有利于文化产业人才成长的体制,支持优秀人才创办文化企业。鼓励各单位、各部门出台政策措施激励优秀人才,综合运用各项人才优惠政策,为吸引文化产业人才、留住文化产业人才、用好文化产业人才创造良好条件,提供良好服务。

 (七)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以增强旅游文化营销和宣传推介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文化素质高和宣传推介能力强、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突出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加快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旅游人才,积极引进国内知名的高层次文化旅游人才,提升旅游文化窗口单位行业形象。积极开拓渠道,大力支持三亚“候鸟型”文化旅游人才发挥作用,为我市的宣传文化事业发展贡献经验、才智和力量。充分发挥三亚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尤其是天涯文化、黎族文化,着力打造一批有地方特色的高端演艺、节庆活动等文化旅游产品。

(八)加强新媒体新业态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利用新媒体新手段开展宣传思想文化业务的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综合素质好、创新能力强的新型人才队伍。加强互联网、移动电视、手机等新媒体人才的政治业务培训,注重培养素质良好、舆论导向正确、专兼结合的网络舆情管理人才和网络评论员队伍。加大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文化会展、数字技术、动漫等新业态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建设三亚文化创意新城、省级动漫基地等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集聚、吸引、孵化文化创意人才作用。

、机制创新

(一)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适应三亚建设国际滨海旅游城市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健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市委宣传部统一领导、系统内各单位分级实施、各类干部和专业培训机构分工合作的培训工作体系,构建“人人能够成长、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鼓励和支持高校与文化企业事业单位共建文化人才培养基地。采取继续教育、挂职锻炼、外出考察学习、境外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进一步扩大培训覆盖面,向基层人才倾斜,向新型人才、民营文化企业和民间文化人才延伸。每年根据各类人才的需要,举办不同类别人才的培训班、研讨班,鼓励人才接受继续教育,选送人才到省内外高校、党校进修深造,不断增强教育性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搭建人才参与实践锻炼的平台,广泛开展人才间的交流活动,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建立中青年干部对口交流、挂职机制,每年从市直宣传文化单位选派3—7名中青年业务骨干到中央外宣办、国新办、省委宣传部、省文体厅和上海、江浙等发达地区宣传文化部门交流锻炼,选派3—7名中青年业务骨干到市区镇和文化企业挂职锻炼。

(二)人才选拔使用机制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完善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大力推行人才动态竞争机制,科学合理用人,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人才选拔使用体制,打破“铁饭碗”和职务终身制。畅通党政管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之间的交流渠道。注重从基层和工作实践中发现和举荐人才,在重大宣传文化活动、重大文化工程和应对突发事件中考察识别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使用人才。完善和强化专业技术任制度,建立按需设岗、按岗任、竞争择优的任机制。实行开放式人才柔性流动制度,鼓励以调动、岗位聘任、项目聘任、人才聘请、兼职、项目合作等多种灵活方式集聚和使用各种人才。进一步优化宣传文化人才的层次、类型、地区分布结构,注意吸引经济、金融、法制、外语等领域优秀人才进入宣传文化行业

(三)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探索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特点,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激发人才活力的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根据各类人才特点要求,建立党政领导群众认可、经营人才市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业内认可的分类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完善宣传思想文化党政领导人才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制度,制定市属经营性文化单位负责人业绩考核办法,完善以任期目标、经营业绩为依据的文化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领域职业资格体系建设,逐步实行相关专业职业资格制度。积极推进宣传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充分调动人才工作的积极性。规范和完善国有文化企业领导人员薪酬管理办法。研究制定特殊补贴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给予适当经济补助。建立完善宣传思想文化人才表彰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宣传思想文化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各有关部门要按规定落实、兑现人才优惠政策。

(四)人才联系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优秀宣传文化人才联系服务制度,加强人才动态管理,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爱护人才。建立重点联系专家名单,为高层人才创业发展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定期开展走访慰问优秀人才活动,加强跟踪了解,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结合本市文化行业特点,加快建立功能齐全、运行规范、服务优质的文化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规范有序的文化人才市场,加强人才信用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切实维护人才的合法权益。加强人才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宣传思想文化优秀人才信息库,及时发布人才供求信息,逐步建立急需紧缺人才监测和预警机制。探索建立“职业人才诚信管理系统”,鼓励用人单位建立人才诚信档案,通过信息系统适时记录人才的职业能力、工作经历、培训记录、职业信誉,实现各种人才的诚信评价,对用人单位提供准确的人才信息服务。

七、重点人才工程

(一)领军人才培养开发工程

围绕三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适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宣传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发、培养、吸纳、引进宣传思想文化急需和紧缺人才,重点引进培养社科理论、图书管理、文博、广告营销、新闻传播、影视制作、文化创意、文化会展、文化贸易、动漫制作、新媒体新业态等方面领军人才。积极参与实施“文化名家工程”,培养造就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德艺双馨的文化杰出人才。加强对领军人才的扶持、资助力度,为人才营造宽松良好的工作环境。每年重点扶持资助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和文物保护、文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领军人才承担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开展创作研究、展演交流、出版专著等活动。深入实施我省“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选拔培养理论、新闻、文学艺术和文化经营管理等领域领军人才。到2020年力争培养选拔省级“四个一批”人才20名;推荐和培养3-5名拔尖人才,进入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行列。 

(二)基层宣传文化人才工程

按照中央及省、市有关精神,加强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学习培训、交流任职、待遇保障、表彰激励等政策措施,改善工作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基层。配强配齐乡镇党委宣传委员、宣传文化干事和行政村、社区宣传文化工作人员,加强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制定教育培训规划,着力提高基层宣传文化人才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服务管理水平,有计划地选调基层宣传文化干部到上级对口单位挂职锻炼。重视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积极支持乡村文艺团体的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养扶持工程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视发现、培养和扶持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每年重点扶持培养3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人才。到2020年,全市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资助扶持人才达到30名。

(四)民间文化企业和民间文化人才工程

以发挥民间文化企业和民间文化人才作用为主旨,以加强团结、联系服务为重点,积极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和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健康发展。把民营文化企业和民间文化人才纳入宣传文化领域人才培养范围和服务对象,进一步优化有利于民间文化企业和民间文化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在资金扶持、财政税收、职称评定、 培训资助、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开展民间文化传承人命名活动,发现培育一批民间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注重吸收优秀民营文化企业和优秀民间文化人才参与重要文化活动和项目,积极发挥其在繁荣文化市场、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八、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宣传部门牵头抓,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体系。成立三亚市宣传文化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全系统的人才工作。定期研究解决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部署、督促和检查。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要相应成立本单位、本系统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积极谋划和推动人才工作。单位一把手要对做好人才工作负主要责任,认真抓好人才规划的组织实施。充分整合资源,运用全社会力量做好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工作,形成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

树立人才投资优先理念,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落实国家和省、市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人才工作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要根据当年市财政收入与实际发展需要,确保人才工作专项经费逐年增长,每年增长比率要高于GDP增长幅度。鼓励用人单位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建立人才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多渠道吸引和募集社会资金,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加大对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工作的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优化发展环境

积极探索宣传思想文化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工作规律,促进宣传思想文化人才评价、培养、使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积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完善人才政策,要在住房保障、户口落户、家属随迁、子女入学、养老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解决高层次人才后顾之忧。整合宣传资源,加大舆论宣传力度,积极倡导鼓励创新、积极创业、追求卓越的社会氛围,大力宣传本系统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及其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发展的良好宽松环境。